前言

符號約定,本文及相關文章中,以方括號包裹國際音標:[ðɪs]; 以曲括號包裹普通話拼音:{duang},注音符號{ㄉㄨㄤ},以及日語假名{う}; 單個字母出現時,可以短橫線來區分前置與後置:{n-},{-n}。 在書寫普通話拼音時,不進行簡化和變形。例如 {uen} 不簡化爲 {un},{jü} 不簡化爲 {ju}, {puo} 不簡化爲 {po},{ua} 不變形爲 {wa},{s} 不變形爲 {si} ,{au} 不變形爲 {ao} 等。

爲什麼要學點語音學

   人類的口腔結構,大體是一樣的。因此,世界各國的語言, 雖在語法和詞彙上千姿百態,在語音方面卻逃不出同一個系統。 國際音標幾乎涵蓋了世界上所有的人類語音。 學一點語音學,對於學習語言,十分有益。 不論是外語,還是本國語言,你都能更準確而地道地發音。

   人們在學習母語以外的語言時,常常無法駕馭那些母語中不存在的發音。 例如大部分中國人難以發出英語中的濁輔音和舌葉音,更幾乎無法發出俄語的彈舌音, 在學習普通話時,南方許多地區的人分不清 {f-}與{hu-},以及 {l-}與{n-}。 許多南方人無法分清,普通話的前後鼻音,統統發爲後鼻音; 說普通話的人也難以區分其它漢語中的兩種前鼻音,將脣鼻音發爲齒鼻音。 中國人也難以發準日語う的列,尤其是 {す},在中國人口中竟分裂出兩種讀音。

   人們自然的做法是將那些母語中沒有的音,近似成母語中聽起來最像的音。 許多中國人 將英語中的 [d] 發爲普通話的 {d}([t]), [ʃ] 發爲普通話的 {sh}([ʂ]), 將日語中的 {う}([ɯ]) 發爲普通話的 {u}([u]), {す}([sɯ]) 有時發爲普通話的 {su}([su]),有時又發爲普通話的 {s}([sz])…… 這種現象,乃是我們學習語言的方式所致。 學習語音最原始的方式,是用耳朵聽,然後進行模仿。 小孩子剛學說話時,通常會將 {g}、{k} 發爲 {d}、{t}。 隨着練習的增加,他們漸漸能掌握正確的發音。 而當我們學習第二種語言,通常沿用這種原始的學習方式, 而此時我們大腦的可塑性已不及當初。 而更有效的學習方式,是系統地學習語音的構成,以及發音原理,準確地控制自己的口腔來發音。 如果說原始的模仿,像是用鉛筆和橡皮徒手描圓;那麼這進階的方式,就像是用圓規畫圓。

講解風格

   筆者不計劃全盤講解國際音標,那樣龐雜的系統只會令人望而卻步。 我們會撿取系統性強的常用音來建立體系,再補充另外一些常用音,從發音原理上進行說明, 細緻講解舌、脣、牙、喉的動作。在動作層面上區分相似的音。

音節和單音

   語音的單位是音節,而音節又由單音組成。音節和單音就像語音中的分子和原子。

單音的分類

   單音可分爲元音和輔音,以及半元音。元音通常作爲音節的主體,發音恆定。 而輔音則用於音節的起頭或收尾,通常爲突變型發音。 若以書法爲比喻,輔音似起筆和收筆,而元音似當中穩定的運筆。 半元音則是那些既可當元音,又可當輔音的音。在粗糙的分類中,通常歸入輔音。

音節的構成

   音節的成分依次爲聲母、介音、韻母和韻尾。一個音節可完整包含這四個部分,也可由其中幾個部分組成。 聲母由輔音或半元音充當,爲一個音節的起勢;介音爲特定的幾個元音,表示脣和舌的動作,介入影響聲母; 韻母爲元音或半元音,在聲母之後發出,與其相互獨立;而韻尾既可是元音也可是輔音或半元音。

例子:

  • 端{duan}[tuɛn⌝] 完整包含四部分,聲母爲 {d},介音爲 {u},韻母爲 {a}[ɛ],韻尾爲{-n};
  • 當{dang}[tɑŋ⌝] 缺少介音,聲母爲 {d},韻母爲 {a}[ɑ],韻尾爲 {-ng}
  • 吧{ba}[pä] 聲母和韻母組成,聲母爲 {b},韻母爲 {a}[ä];
  • 安{an}[an⌝] 缺少聲母和介音,韻母爲 {a}[a],韻尾爲 {-n};
  • 爲{uei}[uei] 缺少聲母,介音爲 {u},韻母爲 {e}[e],韻尾爲 {i};
  • 布{bu}[pu] 聲母和介音組成,聲母爲 {b},韻母爲 {u};
  • 思{s}[sz] 聲母和韻母組成,其中韻母爲半元音 [z];

   比起元音輔音的分類角度,我們更傾向於從音節構成的角度來討論。 一方面,這樣做更爲細緻。另一方面,同一個輔音,作爲不同音節組分時,是有所區別的。 例如普通話中的 {n-}與{-n},粵語中的 {t-}與{-t},英語中的 {l-}與{-l} 等。 音節的每一個組分都形成一個體系。後文將依次介紹。

拼音和音標的不同

   上面的例字中,筆者特意列出了拼音字母 {a} 的四種不同發音。 嚴格說來,這應是四個不同的單音。在普通話拼音中,寫爲同一個字母。 只要不引起混淆,這是可以接受的。這給拼音方案帶來了簡化,卻也無法準確表示發音。 與拼音不同,音標的目的,是準確地表示出發音。

輔音

   輔音一般作爲音節的聲母,也能作爲韻尾,少數時候獨立成音節。 輔音的發音原理,是將口部由閉塞或半閉塞轉爲開放,產生突變音。 通過閉塞口腔的不同部位,配合聲帶、鼻腔以及氣流來變化出不同的音。 例如通過雙脣發出 {b}[p],通過舌與上齒發出 {d}[t],通過舌根與軟齶發出 {g}[k]。 每個部位,又配合不同的發音方式組合出一組單音。

發音部位與基本口型

   每個發音部位,有一個相應的基本口型。所有發音方式,都從基本口型出發。 這裏,我們先介紹三組音的基本口型。

脣音

   脣音基本口型: 雙脣閉合,口腔略微張開,形成空腔。上下齒距離約爲 1cm~2cm。

齒音

   將舌頭平放,與上齒環狀貼合,堵住口腔,不要漏氣。 舌尖可略接觸上門牙牙齦,舌面不要接觸上顎,其間形成空腔。此爲齒音的基本口型。

軟齶音

   舌頭向後收,舌根向上,頂住軟顎,口腔不漏氣,上下齒距離約爲 1cm~2cm。

鼻音

   基本口型下,口腔被堵住。此時,我們可以開通鼻腔來出氣,同時振動聲帶。 這就是鼻音。使用以上三種口型,得到脣鼻音 {m},齒鼻音 {n},軟齶鼻音 {ng}。 作爲聲母,我們需要將閉合的口腔打開,然後接元音:麼{me},呢{ne},我(粵){ngo}。 口腔打開的瞬間,會有 有的朋友分不清 呢{ne} 與 了{le},只要記住,鼻音 {n-} 的嘴是不漏氣的,而 {l-} 是漏氣的。 鼻音又可作爲韻母,單獨形成音節,嘴始終不打開即可。 由於嘴始終閉合,不同部位的音很相似,但因爲口腔中形成空腔的不同, 產生不同的共振,所以略有區別。請讀者分別發 {m},{n},{ng} 來體會這種微妙的區別。 鼻音也常常作爲韻尾,即發出韻母之後,收回到基本口型,以關閉口腔,從鼻腔繼續發音。 是正好與鼻音聲母相反的過程,不同的鼻音關閉部位不同,上文介紹的三種口型對應 {-m},{-n},{-ng}。 請通過例字來體會其中的不同:淹(粵){im}[im]、因{in}[in⌝]、英{ing}[iŋ⌝]。

爆破音

   關閉的口腔突然打開發出的一類音。有清/濁、送氣/不送氣/內爆 的區別,一共有 6 個組合。 但實際存在於常見語言中的只有其中 4 種:

清爆破音

   這類音對說漢語的朋友是很容易的。在基本口型下,增加口腔和喉部的氣壓,並衝破口腔的封閉, 發出清脆的爆破音。在發出元音之前,聲帶是不發出聲音的。 脣、齒、軟齶音分別爲:{b}[p]、{d}[t]、{g}[k]。 普通話例字:八{ba}[pä]、大{da}[tä]、尬{ga}[kä]。 值得注意的是,這類音在英語中是少見的,通常在與 [s-] 結合的複輔音中存在: spy[spaɪ]、style[staɪl⌝]、sky[skaɪ]。

清爆破送氣音

   在基本口型下,從肺部呼氣,衝破口腔的封閉,發出清脆的爆破音,順勢持續呼氣,聲帶不振動。 清爆破送氣音與清爆破音基本相同,區別在於後者靠口喉的氣壓爆破,而前者通過肺部呼出的氣流。 脣、齒、軟齶音分別爲:{p}[pʰ]、{t}[tʰ]、{k}[kʰ]。 普通話例字:怕{pa}[pʰä]、它{ta}[tʰä]、卡{ka}[kʰä]。 英語例字:pee[pʰi:]、tea[tʰi:]、key[kʰi:]。

濁爆破音

   基本口型下,振動聲帶,並讓隨之而來的氣壓衝破口腔。 和清爆破音一樣通過氣壓而非氣流爆破,區別在於其氣壓是聲帶振動時帶來的。 這類音廣泛存在於印歐語系,如英語、法語等,也存在於古漢語之中。現代漢語中已經極少保留, 在普通話中完全消失。因此中國人難以發出,常常會誤發成清爆破音。刻意去振動聲帶, 又常常先振動聲帶,再爆破,發成兩個分離的音。正確發音的要領:在聲帶振動的過程中增壓,並爆破, 整個過程要一氣呵成。 脣、齒、軟齶音分別爲:[b]、[d]、[g]。 中古漢語例字:爬[bä]、逃[däu]、狂[guɑŋ⌝](由於古代沒有錄音設備,中古漢語的發音爲推斷結果,無法保證絕對的正確性)。 英語例字:buy[baɪ]、die[daɪ]、guy[gaɪ]。要注意不要讀成“拜”、“帶”、“概”。

濁內爆音

   基本口型下,聲帶振動,並向內收縮,產生逆壓,向內爆破。在漢語的一些分支中存在,例如海南話以及某些吳語等。 對應的脣、齒、軟齶音分別寫爲:[ɓ]、[ɗ]、[ɠ]。發音難度依次增加,[ɠ] 通常很少見。 濁內爆音比濁爆破音容易。對於難以體會濁音的朋友,可通過濁內爆音來感受。 當人們發內爆音的時候,會自然地振動聲帶,發出濁音。嘗試發出 [ɓ] 並與 {b}[p] 進行對比即可體會清濁之辨, 此時再將向內之勢改爲向外,即可發出純正的 [b]。

摩擦音

清擦音

   原理是將基本口型略微打開縫隙,並吹氣,讓氣流在發音部位摩擦產生聲音,聲帶不振動。 脣、齒、軟齶音分別爲:[ɸ]、[s]、[h],此外常見脣齒音 [f]。 例字:ふ(日語){ふ}[ɸɯ]、絲{s}[sz]、哈{ha}[xä]、發{fa}[fä]。 脣清擦音辨識度差,因此通常發生變化,使用牙齒來幫助。上齒輕咬下脣(也可以下齒咬上脣,假如你方便), 再讓氣流通過牙縫和脣齒縫隙。於是 [ɸ] 變爲脣齒音 [f]。常見的語言中,脣齒音都是脣音變化而來的, 這就是爲什麼普通話中 {b}、{p}、{m}、{f} 是一組,而英語中 ph 現在發爲 [f]。 在日語中,保持着雙脣音 {ふ}[ɸɯ],於是也就不存在 [f]。 在漢語中,由於有與 [ɸ] 相近的 {hu}[xu], 相互混淆。結果是一些地區 [ɸ] 變爲了 {hu}[xu], 而另一些地區 {hu}[xu] 被一齊帶跑,變成 [f]。例如粵語中的 花{fa}[fä]。 這個混淆使得許多人在學習普通話時分不清 {f}[f] 與 {hu}[xu],要領是 [f] 有咬脣動作。 而學日語的中國人要面對更加相似的 {ふ}[ɸɯ] 與 {hu}[xu]。這兩個音節聲母和韻母都有區別, [u] 的嘴脣是撮圓的,而 [ɯ] 是自然放鬆,開口是扁的;[ɸ] 的氣流摩擦在嘴脣,而 {h}[x] 在舌根和軟齶上。 英語的 [h] 也與普通話的 {h} 有區別。普通話的 {h} 在國際音標中寫爲 [x],舌根靠近軟齶,其間有摩擦, 與 [k]、[kʰ]、[g]、[ɠ] 同屬於軟齶音。而 [h] 則是純粹和呼氣,屬喉音。

濁擦音

   同清擦音的口型相同,基本口型略開縫隙,振動聲帶,引起發音部位共振。 脣、齒、軟齶音分別爲:[β]、[z]、[ɣ],以及脣齒音 [v]。 [β] 在福州話等少量漢語分支中存在。其餘則變爲了 [v]。在許多漢語分支中,[v] 又繼續演變爲元音 [u]。 例如“文”字,中古音爲 {men},演變爲 {ven},再演變爲 {uen}。如今三種讀音在不同的漢語分支中都有存在。 [z] 在漢語中是 {z}、{c}、{s} 的韻母,等於是平舌的 {r}。 [z] 與 [v] 在英語中是十分常見的,例如 zoo[zu:]、veal[vi:l⌝]。 [ɣ] 在古漢語中常見,如 互[ɣu]、黃[ɣuɑŋ⌝]。如今在一些漢語分支中演變爲 {h},如普通話;在另一些則直接丟失,如粵語、吳語。 這造成了原本不同音的字變爲同音,如粵語和一些吳語中“王”、“黃”同音,以及普通話中“戶”、“護”同音。 這種原本不同音,語音演變後變爲同音,筆者稱之爲“僞同音”,這又是另一個有趣的大問題。

塞擦音

   塞擦音是一種結合爆破音和擦音的單音(雖然國際音標上寫爲複合音,但實爲單音)。 與爆破音是一一對應的,也有清/濁、送氣/不送氣/內爆 ,6 個組合。常見語言中存在的有 3 種。 脣和軟齶的塞擦音已經不常見,我們將僅以齒音舉例。

清塞擦音

   與清爆破音基本相同,只是爆破後發音部位不完全打開,而是略微打開縫隙,形成擦音的口型。 普通話例字:子{z}[tsz]。 [ts] 中雖有 [s],但實際上不真正包含 [s] 那樣的持續送氣音。

清塞擦送氣音

   與清爆破送氣音基本相同,爆破後發音部位略微打開縫隙,形成擦音的口型,持續吹氣。 普通話例字:此{c}[tsʰz]。 英語例字:lots[lɒtsʰ]。

濁塞擦音

   與濁爆破音基本相同,爆破後發音部位略微打開縫隙,形成擦音的口型,持續振動。 英語例字:kids[kɪdz]。

入音

   入音的過程與爆破音的從堵塞到開放正好相反,是從開放到堵塞。 入音是作爲韻尾存在的,每個鼻音韻尾都對應着一個入音。 嘗試捏住鼻子去發鼻音韻尾,由於鼻子不再通氣,氣流會完全堵塞,這就得到了入音。 漢語自古有三種入音,{-p}[p⌝]、{-t}[t⌝]、{-k}[k⌝],分別對應 {-m}、{-n}、{-ng}。 如今,在普通話中已盡失(這導致通過普通話,無法分清平仄)。所幸在粵語中,它們完整地保留了下來。 別看入音寫作 {-p}、{-t}、{-k},可不能讀成 {p}、{t}、{k} 或 {b}、{d}、{g}。 腦中要將它們看作是 {-m}、{-n}、{-ng},然後閉着鼻子去讀。 粵語例字:鴨{ap}[ap⌝]、失{set}[sət⌝]、色{sik}[sik⌝]。

更多發音部位

   除了最典型的脣、齒、軟齶以外,還有許多其它發音部位/口型。例如普通話中的捲舌音、舌面音, 英語中的咬舌音、舌葉音等。其中咬舌音、舌葉音等,口型無法關閉口腔,於是只有摩擦音,沒有爆破音和塞擦音。

舌面音

   基本口型爲舌面整個向上,頂住硬齶。 在漢語中,沒有爆破音。鼻音 [ɲ] 在古漢語和許多現代漢語中存在,這些字普通話中變爲 {er}、{r-},以及少量變爲 {n-}。 有意思的是,中古漢語中的舌面摩擦音和塞擦音到了現代的普通話中都變成了捲舌音,而另外一些音又變成了舌面音。 這些新舌面音就是 {j}[cɕ]、{q}[cɕʰ]、{x}[ɕ]。對應的字原來的讀音是 {gi}、{ki}、{hi} 或 {zi}、{ci}、{si} (不是 {z}、{c}、{s} 而是實實在在有個介音 {i},例如 {si} 音同英文字母 C)。 普通話例字: 家{jia}[cɕiä]、恰{qia}[cɕʰiä]、下{xia}[ɕiä]。 中古漢語例字:章[cɕiɑŋ⌝]、昌[tɕʰiɑŋ⌝]、常[dʑiɑŋ⌝]、書[ɕiɔ]、食[ʑik⌝]

捲舌音

   基本口型爲舌頭向上捲起,頂住硬齶。 在南方漢語中基本消失。在普通話中鼻音 [ɳ] 、爆破音 [ʈ]、[ʈʰ]、[ɖ] 和塞擦音 [ɖʐ] 消失, 剩下摩擦音 [ʂ]、[ʐ] 和塞擦音 [ʈʂ]、[ʈʂʰ]。 普通話例字:之{zh}[ʈʂʐ]、吃{ch}[ʈʂʰʐ]、時{sh}[ʂʐ]、日{r}[ʐ]。 中古漢語例字:女[ɳiɔ]、張[ʈɑŋ⌝]、悵[ʈʰɑŋ⌝]、長[ɖɑŋ⌝]、崇[ɖʐiuŋ⌝]。

舌葉音

   舌葉音又叫后齿龈音,口型爲舌尖平放,舌頭兩側(舌葉)向上捲起,接觸兩邊後上牙齦。 共有兩個音:清擦破音 [ʃ]、濁擦音 [ʒ]。 英語例字:show[ʃəʊ]、usual[‘juʒʊəl⌝]。 可與 [t]、[d] 結合成類似塞擦音的複輔音:[tʃ]、[tʃʰ]、[dʒ]。它們與 [ts] 等單音不同,涉及了兩個不同的發音部位,屬於複輔音。 英語例字:chess[tʃʰes]、bridge[brɪdʒ]。 由於拼寫的原因,加上聽起來又有點相似,舌葉音與捲舌音常常被混淆。 中國人常常將 show 誤讀爲“瘦”,而英語母語的人又會將“上海”誤讀爲 [ʃɑŋhaɪ]。 只要記住,漢語是舌尖上捲,而英語是舌兩側上捲。

咬舌音

   顧名思義,咬着舌頭發音。 英語例字:thing[θɪŋ⌝]、this[ðɪs]。

喉音

   基本口型就是從喉部直接堵塞氣流。由於喉部堵塞,鼻腔也無法出氣,故無鼻音。同時聲帶也無法振動,故也無濁爆破音。 喉爆破音 [ʔ] 其實在普通話的口語中是存在的。在讀“圖案”一詞時,並不會連讀成 {tuan}[tʰuan⌝],而是會在兩個字之間在喉部阻隔氣流, 從而停頓一下,讀作 {tu’an}[tʰuʔan⌝]。此時“案”字的聲母便是 [ʔ],只是我們沒有意識到其存在。 實際上漢語中一直有聲母 [ʔ],在古漢語中叫做“影母”,現代漢語中,依然像影子一樣存在着。 此外,在漢語的一些分支中,三個入音消失,全部演變爲喉入音 [ʔ⌝]。 喉摩擦音 [h]、[ɦ] 在漢語中沒有,而在英語中存在,其中 [ɦ] 僅存在於英語的一些方言中。

更多的發音方式

   發音方式除了上面介紹的 11 種以外,還有更多。不能一一介紹,這裏再介紹兩種,其餘的可自行參考國際音標。

邊音

   讀者可能注意到,以上系統中,缺少了一個常見的音 [l]。 這個音從某種角度上看,與鼻音很相似,只是鼻腔出氣換成舌頭兩側出氣。 因此,邊音一定要有舌尖參與。脣、軟齶等部位就不可能有邊音。 常見的邊音也僅有 [l] 一個。 同鼻音一樣,邊音也可當作韻尾。在英語中就有很多 [l⌝] 韻尾的情況,例如 cool[ku:l⌝]。 發音要領是發完韻母後,將舌頭放回 [l] 的位置,通過舌兩側繼續發音。 聽起來很像尾巴上帶個“偶”的音,實際上卻不是。

顫音

   聽過俄羅斯人說英語的朋友一定對他們的顫音影像深刻。他們發諸如 dress 這樣的音時,舌頭總會在 r 上抖三抖。 這就是顫音 [r]。事實上 [r] 存在於許多語言中,遠不止俄語,只是俄羅斯人最引人矚目罷了。他們想不抖都難。 而對於中國人而言,顫音實在是太困難了。筆者也發不出來,因此無法提供有效建議。讀者可參考 維基百科的齒齦顫音詞條, 其中有錄音和口部視頻慢動作。

元音

   元音的體系就比輔音簡單得多,無非是就三個參數:嘴開多大,舌頭在前在後,嘴脣是否撮圓。 舌頭適中,嘴張到最大就是 [ä]:啊{a}[ä];舌頭向後就是 [ɑ]:盎[ɑŋ⌝];舌頭向前就是 [a]:安{an}[an⌝]、愛{ai}[ai]; 保持舌頭前伸,開口微微減小是 [æ]:cat[kʰæt];再減小是 [ɛ]:天{tian}[tʰiɛn]、湍{tuan}[tʰuɛn]; 繼續減小是 [e]:被{bei}[ei];還保持舌頭前伸,開口到最小是 [i]:一{i}[i]; [i] 的基礎上撮圓嘴脣,是 [y]:魚{ü}[y];[y] 的舌頭向後收,是 [u]:烏{u}[u]; [u] 的嘴脣不撮圓,是 [ɯ]:う[ɯ]、す[sɯ]、ふ[ɸɯ];[u] 的嘴脣張大,並保持圓形,是 [o]:冬{dong}[tuoŋ⌝]; 再增大是 [ɔ]:core[kʰɔɹ⌝];增到最大是 [ɒ]:not[nɒt];嘴脣不撮圓,就繞回到 [ɑ]; 這一圈的正中間,開口適中,舌頭適中,嘴脣不撮圓,是 [ə]:餓{e}[ə]。

介音

   介音通常由開口最小的那 4 個元音 {i}[i]、{ü}[y]、[ɯ]、{u}[u] 充當。 分別是舌頭前伸與後縮,嘴脣扁平與撮圓的四個組合。

  伸舌 縮舌
扁脣 [i] [ɯ]
圓脣 [y] [u]

古漢語中,四個介音是齊全的。到了現代漢語,多少有所丟失。普通話失去了 [ɯ], 也失去了 {i} 和 {ü} 的許多組合,而粵語中的介音更是所剩無幾。

   同樣是元音,爲何將介音與韻母區分開呢?因爲介音是介入聲母發音的。例如 多{duo}[tuo],嘴脣是一開始便撮圓的, 而非等到 {d}[t] 發完之後;又如 皮{pi}[pʰi],舌頭也是一開始便前伸的。

結語

   我們大致介紹了語音學的入門知識,語音的分子是音節,音節由若干單音組成,有聲母、介音、韻母、韻尾四個組分。 單音可分爲輔音和元音(以及半元音)。輔音的變化有兩個維度:發音部位、發音方式。 發音部位有脣、齒、軟齶、舌面、捲舌、咬舌、舌葉、喉等,發音方式有鼻音、爆破音、摩擦音、塞擦音等。 元音的變化有三個維度:開口度、舌頭伸縮、脣的圓與扁。 筆者只是業餘愛好者,而非專業研究人員,投入精力有限,只能粗略地系統講解,不能做到全面而深入。希望深入學習的朋友可參考 維基百科的國際音標詞條。